对教育制度要改革,但也要有自信

资讯来源:医学院发布时间:2015-02-08点击量:874

近日,有报道称山东聊城市嘉明第一实验小学进行了大胆的数学教育改革,取消了一、二年级的数学课,一时间引发很大争论。(1022日中国之声《央广新闻》)

教育制度改革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,也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。一说起教育,人们往往会说国内的教育体制如何死板,国外的教育制度如何好,学生学得轻松,学习效率又高等等。一时间,似乎中国的教育制度一无是处,中国的教育制度埋没了很多人才。

前几个月,英国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《中国老师在英国》,在中国网络世界走红。摄制组邀请5名中国重点中学的老师到英国,给50名英国公立学校的初中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育。最终结果发现,中国老师的实验班在数学、自然科学的考试成绩高出对照组10%。然而,舆论依旧对中式教学大肆批评,网络评论中往往会出现“不要让中国老师去祸害英国人啦”等等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对中式教育的不自信。中国的教育制度真的这么不堪吗?

英国还有一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《56UP》,该片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,每七年记录一次,从7岁开始,一直到56岁,导演从青年变成老年,那群人从儿童开始步入老年。在他们56岁的时候回头看,当年处于上层社会,在私立学校求学的儿童,无一例外地延续了著名私立学校,著名大学,优越的工作等这样的既定路线;处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子基本上延续了中产阶级的生活,女孩子表现相对平淡,最终的生活水准跟其婚姻有很大关系;而来自底层阶级家庭的孩子,极少能上到大学,基本上做着普通的服务性工作。

如果,我们把这两部纪录片联系在一起看,你也许会发现,西方的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,偷偷完成了社会的分层。《中国老师在英国》选取的研究对象是英国的公立学校。西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起他们的私立学校有不小的差距。如《56UP》中所记录的,上层阶级的孩子都是在私立学校求学,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在公立学校,往往在“更少的学习,更多的游戏,更宽松的管理”中,逐渐地被淘汰下来了,最后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工作。片中的5位中国老师均来自中国著名的重点中学,能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,已经经过了相当激烈的竞争,中国的重点中学已经算得上是精英教育。这5位老师面对的中英学生在天赋上可能已经不同。如果实验改在英国的私立学校进行的,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。

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,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上的不同,更是在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。中国教育的定位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,平民子弟通过吃苦受累,是可以成为精英的。无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“科举制度”传统,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,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,往往是可以成就社会精英的梦想的。一千多年的“科举制度”,选拔了大量寒窗苦读的士子,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,是古代中国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保证,要知道,中国的落后也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。西方公立学校的大众教育,只提供最基本的教育,如果想要成为精英,则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,买不起的人则自热而然地被淘汰了,从而进行了社会分层。社会分层与阶层固化是西方社会也不得不重视的社会问题。

学生负担重,学习累,应试教育等,不应该是中国大学生后劲不足,创新能力差的原因。作为创新大国的日本和韩国,也是以应试教育闻名,学生的压力也巨大,但并不妨碍韩日的创新。教育改革不能一味地追求给学生减负,一味地去迎合学生,教育改革最核心的是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。国内已经有购买社会教育资源的大趋势,教育的不公平已经开始显现,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,阶层固化也已经常常被提及。阶层缺乏流动性,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。因此,我们可以承认现今的教育制度存在弊端,需要改革,但盲目地照搬西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是有危害的。我们的改革必须要清醒,要抓住事物的本质,要充分肯定原有教育制度的精华,逐步改革不合理的部分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“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”,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理论指导,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应该在“制度自信”的基础上进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农工党师院支部:周洪昌